三四两月的读书记录

短时间内看了很多文献拼命写论文,之后出门浪到变位都不会变了的两个月的简单记录。


#2018年3月

(十一)楚惜刀:《酥糖公子》

蛮老的一本书了,短得称之为一篇文更合适一点。相对于《魅生》和《天光云影》来说,文笔还比较稚嫩,情感转折是比较生硬的。

人物性格塑造上主要缺点还是贴标签式的“硬”和单一,设定概念先行情感不足的问题已经很突出,在之后的作品中仍然没有解决。不过概念先行有一点好处就是抽出具体的人物,其所代表的一整个模式(比如说不同性格的人物的相处模式,恋爱的模式)还是很有思考价值的。


(十二)安吉拉·卡特:《焚舟纪·美国鬼魂与旧世界奇观》

看到这一本的时候已经有些兴致阑珊了,强逼着自己看完这个系列。

整部集子里最喜欢的是《魔鬼的枪》:用笔简练,像是老成的画家,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人、一个故事,酣畅淋漓且具有电影感。这电影感让人直接联想到西德尼·谢尔顿的《谋略大师》(更老的翻译叫《命运之主》,我更喜欢这一个)。

我果然还是更加喜欢童话新编啊。有点想看精怪故事集。


(十三)十四郎:《半城风月》

嫌弃文笔,很多正经点的文学作品都看不进去。晚上睡觉的时候突然想起这本书,辗转反侧强行睡去,第二天却忍不住温习了一下。

泥鳅公主真可爱。结尾发了很多糖,不是特别常见的做法,但是作为读者吃得很开心就是了。

这篇文的强项其实在于性格的塑造,甚至我觉得相对于这些有名有姓的角色,这些各异的性格才是主角。日常中略带主线的剧情也很有意思,没有丝毫生搬硬凑的感觉。

唯一有点违和的可能是里面的茶的名字……“华光飞景茶”、“九九归元茶”让人感到一股莫名的尬里尬气,对于茶的描写,也让人觉得功课还欠够。


(十四)安吉拉·卡特:《焚舟纪·别册》

相对来说,这一册小书的文笔还是很独特的,读起来不由饶有兴致。不过很多篇文章给人虎头蛇尾之感——也不能这么多——开头多简明而精湛有神,出警句,但后文却渐渐模糊不清,直至疲软得走向中局,不似《染血之室》时常将警醒或者华彩的片段放在后半,甚至就压在最后一句话(比如说那篇超赞的《老虎新娘》)。


(十五)Moran, M. The Heretic Queen(London 2008).

米歇尔·莫兰,我真正的罗马史引路人。我对尤利亚克劳狄王朝的最初了解,以及第一次听说“七丘之城”,就来自于她的第三本长篇《克里奥帕托拉的女儿》。相对而言,考琳·麦卡洛的 Masters of Rome 系列更富盛名,但遣词造句着实艰涩;而且我个人确实对女性视角的历史更感兴趣一些。莫兰清透流畅的文笔真的让阅读非常加分。这一本《异教王后》讲述妮菲塔莉的故事,买了中译但这本书我搁在架子上两年都没翻开。

虽然冠着 Bestseller 的名字但我觉得这本书剧情其实蛮老土。Girlpower 新式玛丽苏吧。国内言情也有用,不过莫兰的考据还是很漂亮的,至少也是认认真真端着历史小说的心态在写。结尾的跋总是莫兰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个部分:看作者如何看待人物,如何用想象填补历史的空白并且将自己的构思宣之于口真是非常令人享受的一件事。

虽然白莲语言天才 Nefertari 和冲动无脑渣男 Ramesses 的爱情故事真的很无聊,这部作品中有好几位非常有意思的配角。精通八国语言的国之重臣 Paser 老师和擅长宫斗的长公主 Woserit 姑姑简直是我看完全书后70%的动力!理想CP!老法老 Seti I,王后 Tuya 和女祭司 Aloli 也是出场不多但是非常抢眼的人物。反派们也出色完成了任务。

卡迭石之战是本书后半部分的重头戏。我大一的时候为了系里历史剧演出搞着玩儿曾经和埃及学的同学照着《尼罗河畔的文采》里面的本役记载改编过一个搞笑剧本,看这部分的感觉真是相当一言难尽。当年改编的时候暗示了一点王相CP来着(不知道被历史记载的哪句话刺激到了),照这本书的设定就是 Paser/Ramesses师生……刺激。想要把当年的剧本毁尸灭迹。(顺便我自己演的是赫梯国王穆瓦塔尔lol)


#2018年4月

(十六)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近期在英语能力提升的同时感知到了自己中文表达水平的低下,所以决定这本书找回一点语感。

总体上来说,《洛阳伽蓝记》给人的感觉是很悲伤的。虽然文风含蓄,多用春秋笔法,但听作者历数洛阳城各处胜绩,偶尔不经意地提一笔汉晋之事,总有长歌当哭之感。题为“伽蓝记”,然而本书献给历史事件的叙述的篇幅不可谓不多。记得我的班主任老师曾经给学习中古史的同学们就这本书开过读书会,自己读了之后,确实觉得这本书值得一讲。没有参阅注疏,对于内容不好多谈,但仅是看看而已,激荡之余感伤之感便难以平咽。


(十七)莎士比亚:《错误的喜剧》,朱生豪译

自从看了RSCLive的《第十二夜》之后就很想把莎翁喜剧重温一遍,同时也想检测一番自己对于翻译的领悟和分析能力,因此找了一个朱生豪译的喜剧集子来看。之所以是朱译,主要是因为我五年前看的全集以他的翻译为主,人名比较熟悉(我尝试了一下新的方平译本差点连序都读不下去……对我来说还是朱生豪孙法理更舒服些)。

剧情上来说,这出我本来已经忘记得差不多的戏上已经能勾带出许多我印象更深的熟悉元素;面貌完全一样的兄弟,恋人的错认,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解不开的误会,都在《第十二夜》里面以一种精致得令人心碎以至于悲哀的的欢乐里呈现了(《第十二夜》里面奥西诺/薇奥拉/奥利维娅——也许加上酱油一般的塞巴斯蒂安——的多角恋真是让我想到一次就因为 bittersweet 痛心一次)。阿德里安娜身上也能看到一些鲍西娅乃至比阿特丽斯的影子。家人离散和重聚,当然也会让人想到《泰尔亲王佩里克里斯》,只不过这是一个线条比较粗的,不那么精致的版本。

学了比较文学原理之后再去看译文风格几乎可以说有点震惊吧。从序言来看,朱先生的翻译宗旨显然是尽量同化,同化到有些句子放在明清小说里都没什么违和感(不止一次很害怕地揣测“大爷”和“奶奶”原文到底是个啥啊)。这种同化在让读者感受原文的风格和作者意图上当然是很好的,如果想要了解具体的措辞,可能是不那么适用。理论上来说,最好是拿着一个英文整理本对照着看。比较文学课上老师回忆当年和一群同学拿上原文和好几个中文译本坐在草坪上对着不同版本一句一句读,确实应该是非常有意思的。


(十八)莎士比亚:《驯悍记》,朱生豪译

第一遍看全集的时候,这部戏毫无疑问是所有莎剧中我最讨厌的一篇,然而这次看却意外 get 到了很多笑点。在《灰姑娘》的开场前和两个幕间看了大半部分,从文字上还是得到了程度相当深的愉悦。不过看到结尾凯瑟丽娜对比恩卡和寡妇所发表的言论,还是令人十分痛心作呕。听着丈夫的召唤是否前往,我觉得原本算不上什么贤淑与否的分界。如果在乎另一方,听到召唤就前去好像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沉浸在谈天的快乐里,一时不去也没有什么关系。不过凯瑟丽娜的这一番话却明明白白地表示了她的“驯服”,而这驯服是经由肉体上的折磨。往深里说点就是女性天生的生理结构(也就是文中所谓的柔弱)决定了人格和社会地位上的弱势,使女性在家庭生活中不得不安于依附的角色。当然,从她和妹妹的对话就可以看出,凯瑟丽娜的任性大体上还是不分性别、尊卑的无差别攻击,她的思想境界也比比阿特丽斯低了不少。

除了凯瑟丽娜这个形象之外本部有蛮多不动声色的讽刺也很有意思。比恩卡看起来柔柔弱弱,很符合贤淑的标准,实际上对于路森修的追求不管是接受前还是接受后都是很有想法的,也不见得有表面上的那么顺从。父亲巴普提斯塔,从要求文森修对财产继承作出保证和彼特鲁乔坦率说明身后将财产留给妻子赢得老丈人欢心这两点,可以看出父亲是非常看重保障女儿们的财产继承权的,然而一听到学究假扮的文森修打算把全部财产留给儿子,就毫不犹豫地保证说路森修和女儿已经坠入爱河,也是有点让人好笑。彼特鲁乔的驯妻术和虐待无异,对此我深恶痛绝,但这个自大却又在周围人的衬托中显得很是高明的人物,却也不能说没有魅力。


评论(4)
热度(10)

© 未竟堂乱谈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