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精华版《牡丹亭》

*有一篇长长的后记,快写完的时候觉得还是单独发出来吧。

*很久没有写/发什么干货了(和口水十足的闲话相比,评论好歹要稍微有内容一些)。



以下正文。

(一)

在讲堂消磨了两个晚上,看江苏昆剧院“春风上巳天”精华版《牡丹亭》。看的时候想到青春版《牡丹亭》也是在这里首演的,不由恨自己晚生了好几年。


其实这一版的剧本改编我非常不喜欢。所谓的“精华版”,就是删去所有“生可以死,死可以生”之外的故事情节,混杂了宋金之战的大叙事变成了一个只有郎情妾意的聊斋小故事。虽然《聊斋》成书的时间当然要晚于《牡丹亭》,但是精华版《牡丹亭》的情节仍然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莲香》。


《聊斋》里《莲香》一篇,讲书生桑晓和狐妖莲香、女鬼宦娘之间的故事。大概是因为此文猎奇的情节对我构成了一定的心理伤害,一直令我印象很深——虽然非常讨厌桑晓这样的男子:虽为书生,但是全然没有读书人的样子,深夜月下见了美人,顿变色中饿鬼;并且还将此当作理所当然,揣着一点文才,便觉得应该迷倒世间女子,听说身边人是异类,则嫌恶惶恐得没有一点顾忌。


这一版牡丹亭的这一部分,和《莲香》中关于宦娘的部分几无两样,虽然柳生的“痴”和专一相比桑生好上了太多,因而使它更容易为现代的读者接受,但是故事的情节确更加的平庸了——在我看来,《聊斋》中的这一篇之亮点就在于莲香这个角色,桑生和宦娘只不过起陪衬作用罢了,而《牡丹亭》连这一点都没有。


其实我非常喜欢和敬佩张弘和石小梅两位老师(上次桃花扇彩唱的时候超甜!),并且也知道这样的改编有很多可以理解的客观因素,但是真的特别伤心特别失望忍不住想吐槽一下。


(二)

虽然大多数人都是因为《惊梦》的唱词喜欢上《牡丹亭》,我自己也未能例外,但是真正听来我还是觉得自己缺一点欣赏能力。个人最最喜欢的情节,杨婆和李全,丽娘与母亲相认,杜宝与柳生对质,大多是以念白见长,在精华版中都删去了。非常非常喜欢的开场白和结束,也删去了(按道理说应该是没有开场白的,青春版的开场白是抄撮了《题记》的内容,但是我非常喜欢)。“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这句话足以令人念念不忘。


(三)

保存下来的内容里,《冥判》的念白最是有趣,判官和小鬼的互动也是神采迸发。判官看来公正,内里也是忌惮名利权位之徒;不贪利,却贪名,也是可爱。


石道姑与花郎的对手戏煞是好看,虽然我为反串的石道姑吓了一跳。


陈最良与杜宝为同一人饰演,神采殊为不同,一身是戏。


老园公也是可爱异常,扮出伛偻的样子,很不容易。


大花神出场的戏份很少,但是非常令人惊艳,我很喜欢;虽然惊艳,却没有喧兵夺主,此则更妙。


众花神也非常好,队形的排布和动作的设计都可以看出是下了功夫的,长袖一甩也显得从容自如。虽然在演员介绍的末尾,更没有被列出“XX奖”,可能最终也不会成为名角(也可能会),但是作为这个故事里的配角,她们是完美的。


对于生和旦,我的心情比较复杂。一向喜欢念白,从未被唱腔击中过,对于“唱”,实在不能评判。在《惊梦》和《叫画》觉得奇困无比,虽然回想起来很羞愧,但是确实是事实。毕竟喜欢的句子唱出来给人的感觉,和纸面上的并不一样。抛开这点不谈,主角们的肢体语言实在是称得上绝妙。怎么看也看不够,我的语言描绘不了其中万一。


每次看剧都很喜欢谢幕,尤其是混杂了演讲和重聚的那种。作为一个非常厌烦涌上舞台前但是又很希望看清谢幕的情形的人来说,二楼真是一个非常好的位置。志愿者涌上来给演员献花,柳梦梅怀里抱着五捧,不知道这是主办方的设计,还是志愿者的选择。石小梅老师是很棒的艺术家,当然值得这些花束,不过我总还是为旁边那些头衔不怎么荣耀的演员感到轻微的难过——其实别人完全没有惆怅的情绪,心中只有演出成功的喜悦,也未可知。有些演员原本就是工于配角,注定无法在全本大戏演出的时候大放异彩,但是在属于他们的一折里,他们总是尽心按照对待主角的态度来要求自己的。


计韶清老师的花郎很棒,看过他的代表作品,和孙海蛟老师合作的《写状》,感觉非常圆满。


原本不太敢打tag,但是还是打了。于昆曲我是门外汉,但是总想着有些话可以让世人知道。只是一种分享,而不是显名。我想我还不至于如此如此高看自己。



评论(2)
热度(11)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未竟堂乱谈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