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六月的读书记录

五月希腊罗马为主,六月几乎全是英耽。后者都在微博上po了扫文(但这里有一些新的改动),阅读体验可能更好一些。

A Charm of Magpies 暂时留空。太喜欢了写不出来感想。


#2018年5月

(十九)(古希腊)欧里庇得斯:《海伦》,张竹明译

在看这个中译本之前,这个剧是希腊语课的文本,做翻译的时候也算是我看的第一个希腊悲剧。翻译歌队的体验还蛮有意思的;虽然看起来一直在叨叨,情节却因此而推进,没有任何冗余的话。哪怕是用歌声在讲述一个正在进行的情节无关的故事,其隐含寓意也让人觉得非常贴切。希译英的时候感触最深的是 329 行 “妇女们理应互相帮助”,歌队长的存在感真的很强。看了中译的后半部分知道,海伦在离开时也许诺“可能”会有机会拯救这些被俘的女子们,最后却还是抛下她们随着丈夫独自逃出生天了。而歌队长却用自己的才智平息了特奥克吕墨诺斯的怒火,救了自己也救了说谎的特奥诺埃。总的来说歌队长这个角色是本部中我最喜欢的了。

虽然译注不比剑桥本 Allan 的注疏详尽,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也用了。一些基本的背景神话、角色的代称都有介绍,至少不会让人非常困惑。校对的注解相对来说就比较简单,译者对于最终翻译的依据阐述也很是含糊。但总体来说,译文阅读起来是流畅的。

“新海伦”就故事本身来说值得讨论的地方很多,我这次看觉得最有意思的反而是“奴隶的头脑”(也可以说思想或者心灵;翻译问题)这个概念。应门老妇声气凶恶,抢白起人来毫不留情,末了却道自己其实对于希腊人乃是心怀同情,并不愿意遵循特奥克吕墨诺斯将希腊人赶尽杀绝的命令。报信人是给海伦送嫁的老仆,感叹自己虽然身不自由,却有“自由的头脑”。歌队长是被俘虏的希腊女子,在劝解特奥克吕墨诺斯对特奥诺埃手下留情的时候非常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奴隶身份,同时又坚持自己站在正义的一边,比主人更有“头脑”。这三个奴隶角色的发言中所展现出的自由意志,对于长期浸泡在种种将奴隶视作透明的二手文献中的人来说,还是非常令人惊叹的。


(二十)(古希腊)欧里庇得斯:《埃勒特克拉》,张竹明译

从戏剧性来说这部戏真的是非常好看。精彩程度堪比《奥德赛》的相认情节,非常精彩的吵架文戏,加上欧里庇得斯一贯快速跑剧情的风格,使这部剧整体读来酣畅淋漓大快人心。

我很喜欢埃勒特克拉的丈夫农夫这个角色。哪怕没有爱情,生活又很拮据,农夫对于她还是非常爱护的。只可惜埃勒特克拉将身为公主和阿伽门农之女的尊严和荣耀看作自己人格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在贫贱的生活中尚且能够支持下去,一心里却是只有复仇的,而且她将这复仇的机会寄托在飘零在外的兄弟身上。毕竟并非每一个女子都有美狄亚那样拿起凶器杀死曾经亲爱之人的魄力,何况美狄亚有攻其不备的先机,埃勒特克拉却早已被严加防范甚至隐性流放到宫廷乃至城市之外去了。

埃勒特克拉的悔恨在这个故事里显得非常OOC,毕竟在复仇道路上她一直走得比兄弟更加坚定。


(二十一)(古希腊)欧里庇得斯:《美狄亚》,张竹明译

这个故事中的伊阿宋从来就没有看懂过美狄亚。他不爱美狄亚,也不爱公主,唯一的真爱是他的两个儿子。此处也显示出美狄亚的聪明:她饶过了伊阿宋本人的性命,却杀死了对他前程最重要的科林斯国王父女,也杀死了他最珍爱的儿子。与此同时,伊阿宋对于未来的希望也完全落空了,既难以容身,又无法得到更多出身高贵的孩子来帮衬美狄亚所生的爱子。

结尾美狄亚带着孩子们的尸体在龙车上和伊阿宋的对骂是最酣畅淋漓也是最令人痛心的。


(二十二)(古希腊)索福克勒斯:《埃勒克特拉》,张竹明译

我特别喜欢这个半开放的,非常富有英雄气概的结尾。相对于欧里庇得斯版本来说,这个版本的复仇更加有光明辉煌的气息。

埃勒克特拉在这个故事里就被动很多了,事实上她的形象更接近施特劳斯《埃勒克特拉》里面的女主角,用高亢的声音为父亲无休止地哭丧。埃勒克特拉自己也对妹妹说,她能做的也就是让两个凶手心烦而已。相对来说,妹妹的选择显得怯懦,但更符合人情。她选择了明哲保身,但埃勒克特拉面临危险的时候,也忍不住主动告诉她尽量远离。埃勒克特拉在这里则是非常偏激的,甚至能对妹妹说出“那你就去主动告发我吧”,可见她对妹妹的不信任到了怎样的程度。我觉得这句话真的太过伤人了……妹妹说“我还没有恨你到这样的地步”,简简单单,力道却很重。


(二十三)(古希腊)欧里庇得斯:《伊菲革涅亚在奥利斯》,张竹明译

(二十四)(古希腊)欧里庇得斯:《奥瑞斯透斯》,张竹明译

以上两篇见单篇笔记


(二十五)(古希腊)欧里庇得斯:《赫卡柏》,张竹明译

波吕克赛娜也是一个很棒很棒的姑娘!唉普里阿摩和赫卡柏明明是有这么多很棒的孩子们,偏偏出了个扭转时局的帕里斯……本剧中的“高贵”值是全部加在波吕克赛娜身上了,但赫卡柏是目前欧里庇得斯笔下我觉得难得理智和情感表现比较平衡的女子(虽然去杀死仇人的儿子,这种同态复仇也真是很可怕啊)。

相比起《美狄亚》,本文其实更见女性的复仇力量。美狄亚有赫利俄斯传下来的美衣金冠和龙车,巧妙地施行诡计的同时为自己也找好了出路。而这些沦为奴隶的特洛伊妇女既没有法宝也没有勇力(美狄亚用毒药对付公主和克瑞翁,但是特洛伊妇女们却要对付一个武艺娴熟的盛年男子),其之所以成功,一则以利诱,二则利用了对妇女的普遍轻视和刻板印象。


(二十六)(古希腊)欧里庇得斯:《伊昂》,张竹明译

故事呢是很好看的。

印象最深的是福波斯的羞耻:虽然暗中对伊昂作了妥善的安排,他是始终也不敢亲自见伊昂一面的,所有的事情都拜托赫尔墨斯、雅典娜和他自己的女祭司去办。而他对于强迫克瑞乌萨这件事也从来没有丝毫悔过的意图。克瑞乌萨也称这次强奸为婚事,实在是这在欧里庇得斯的英雄时代的故事是很常见的说法。


(二十七)(古希腊)欧里庇得斯:《伊菲革涅亚在陶里克人中》,张竹明译

延续《奥律斯透斯》的剧情和人设,伊菲革涅亚的画风也和《奥律斯透斯》里面的人物相似,而不是《伊菲革涅亚在奥利斯》的纯挚热烈。

个人觉得比较值得注意的是皮拉德斯和奥律斯透斯的关系在本部里有了进一步的刻画。皮拉德斯对于未婚妻埃勒克特拉显然是没有感情的;和奥律斯透斯他情愿同生共死,而与埃勒克特拉却并不会。他一心赴死的时候,也不会考虑到埃勒克特拉的心情,而是觉得奥律斯透斯对自己的托付自己是没法完成的了。也就是说,埃勒克特拉更像是奥律斯透斯托付给皮拉德斯的责任,因为现在奥律斯透斯是这一家的家主了,有为姐姐谋取婚姻,将她许配他人的权利。

本部里担任反派的陶里克王是一个讲道理而且敬神的人,在理性上与阿尔戈斯人的差别是因为他坚持着杀死外来者血祭的习俗。对于希腊人来说,主客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道德,就连《埃勒克特拉》里贫穷的农夫也表示,虽然自己生活不富裕,但面对客人也不能表现得像穷人一样,因为他有着出身高贵的先祖。


(二十八)盖伊·加夫里尔·凯:《阿拉桑雄狮》

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弱点:信仰和政治的描写非常平庸,男女主角总是在作品快要完结的时候莫名其妙地相爱,设定很有异域风情但一点也不足以让人投入。女主那带有丝丝缕缕玛丽苏气息的医师设定也让人不大看得惯。

阿马尔·伊本·哈兰这个角色可能是作者笔下最迷人和富有魅力的角色了:杀死最后一任哈里发的刺客,潜心谋划但是背负恶名的帝师,被迫转投他主但并不愿放弃故国的流亡者。我最喜欢的大概还是那种充满坚持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狂欢节也晚上关于狮子的发言也非常有意思。译者把他的诗翻译得相当做作而平淡——虽然看内容,感觉他好像也称不上什么伟大诗人——导致人设有点崩,不过为了他飞快地看完了后百分之四十。

结尾非常套路,是瞎编风历史小说的典型结局。原来中外都如此。


(二十九)蓝色狮:《锦衣之下》

当年买过纸质书,兴之所至就来温习一下。

历史方面,我觉得线索和人物基本来自《明朝那些事儿》四五两卷,几乎没有增加什么史料和人物细节,有些指涉明显的段落让人十分尴尬。文化常识方面,除了对白时不时出现穿越表达基本也过得去。男主角用自己的字作为谦称可能是最尴尬的地方了。比较有趣的是作者给每一个涉及事件的角色都安排了能够自圆其说的心理动机,也算是一种心理史研究的表现方式了,有点像《圣路易》。

我小学看《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觉得这段历史是系列中最有意思的,而且尤其对陆炳感兴趣,甚至希望有朝一日能写就一篇关于他的历史小说。当然上了初中之后开始看二十四史觉得严肃的历史小说写作是一件十分头大的事情,早早把野望埋了。本书写陆炳之子而非陆炳本人,日常生活戏又用很大的自由度改编了(其实一看“六扇门”,便知道和戏说也差不离了),但我看得还是挺开心,下半卷甚至挺激动。

感情线上非常慢热,分级是货真价实的T,细节动人。作者文笔非常漂亮,细节丰富而不累赘,大大填补了历史事件线索上的尴尬。当时腰封上那句“自有金甲神人护佑,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现在我还很喜欢,而且觉得此句妙就妙在省略号(如今大多数出版物里的省略号使用真的十分尴尬)。“忍不住又在心里把自己嫁给他好几回”是每次看到都会很愉快地微微一笑的金句。


(三十)Seneca, Apocolocyntosis (Pumpkinification)

W. H. D. Rouse 的译本,来自 Project Gutenberg。不管作者到底是不是塞内卡,这个中篇(按阅读时长来说甚至可以说是短篇)都是幽默而凶残的。题目是个文字游戏,英文译为 Pumpkinification(相比之下法语搜索出来的译名就是正经的“克劳狄皇帝变形为南瓜”)。我对它的期待完全落在“南瓜”上,看到结尾以为要出演一场《金驴记》一般激动人心的戏剧化变形(至少也得达到奥维德的《变形记》那样的生动?),结果……题目的虚假宣传让我很生气。作者给克劳狄安排的结局简直毫无新意可言他在但丁面前大概应该感到羞愧。

全书笑点俯拾即是,我心中的高潮在于被封神(deification 中文学术语言是啥)的奥古斯都本人在众神的会议上大骂克劳狄并且一锤定音将他赶下奥林匹斯山。这段话开头所在的第10节句句精彩。


(三十一)塔西陀:《阿古利可拉传》,商务印书馆

塔西陀在《编年史》第一卷里批评其他史学家在皇帝当位时对其大加吹捧,其死后又加意讥评。我最初的时候一直觉得这话是为了表达他自己的客观,现在则觉得不是这样。《编年史》里这番话显然有包括图密善时期的作家,其想要表达的问题和《阿古利可拉传》一样,是一个好的元老(毕竟他的生活圈子就是这样)如何在坏皇帝的统治下存身处世的问题。他反对的是在书写当代史的时候对皇帝面上逢迎,在皇帝死后则更大加诋毁(那么大概他是看不起普罗柯比的)。他自己的爱憎——虽然总以含蓄有时候甚至是难以理解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是很分明的。这点上商务这个古老译本的序言说得很透彻又不客气:“塔西陀……即使在描写与自己完全无关的事物时,也渗入有他的感情在内。他的说服力很强,但这并不是理智上的说服力,而是感情上的说服力。他从来不用说教的方式全人们相信他的叙述,而是用他真挚的、强烈的爱憎来引起读者们的同情和信任。”

对于具体的文本内容其实我不是特别感兴趣……引起注意的有一句:“毫无疑问,他们设想:人民之声、元老院的自由和人类的良心都会被这把火烧得干干净净。”这句话中,“人民之声”、“元老院的自由”和“人类的良心”被并列为他正义的几个主体;但事实上,如果说“人类的良心”在他的爱憎中有所反映,“人民之声”在塔西陀的作品中无论如何都是很难看到的。哪怕他所记载的市言巷语,那也是社会上层所流传的,最后也只能为上层所用。苏维托尼乌斯和狄奥倒是有一些关于普通民众的行动的记载,比如任命在尼禄的墓前献花……非常一言难尽。

这是一个很老的中译本,但文笔非常优美。作者序言尽管囿于史观,也有老派学者镇定从容的漂亮。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许多专有名词和如今的通行翻译并不统一,像“邑宰”、“免奴”这些词,对于当今的汉语读者来说还是很陌生的。 又如将porticus 译为“花厅”,固然是一种让当时读者感受到亲近感的“同化”译法;但如今不知花厅为何物的读者来看,则会愕然又困惑。

序言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翻译的方法是先由英译中,再根据拉丁本校对,此外在参考底本之外的英法译本;译者所依据的本子全都是整理本,而不是自己根据各个手抄本比较点校。大部分根据洛布本翻译的古典作品对于依据的语言大部分语焉不详,这个本子算是难得的坦诚。虽然洛布是出名的老派直译,但为了符合英文的语言习惯改动其实也很多……我总觉得既然有对校原文的能力,何不直接从拉丁原文译出呢。在那个年代,杨、罗、王、水诸位先生从希腊拉丁译出的文学作品都很漂亮,但从原文直接对史学作品进行翻译似乎晚了那么一步。


(三十二)莎士比亚:《皆大欢喜》,朱生豪译

去看环球看今年新版《皆大欢喜》的预习/复习。虽然剧非常好看,但这次阅读的体验和之前所有次一样都不是特别痛快。

莎氏喜剧总让我有些不耐烦的地方主要是插科打诨的地方太多,试金石和杰奎斯的对白固然妙语连珠,但剧情长时间被悬吊着也让这些机警的话显得腻味。


(三十三)辛格:《卢布林的魔术师》

翻开书就被引言剧透了个一干二净,人设和故事情节都不是我喜欢的,但作者的讲故事的方式和译者的文笔都是绝妙。

没什么别的感谢要发,但纯粹就是推荐。


(三十四)Marion Zimmer Bradley, The Prisoner in the Oak (The Mists of Avalon #4)

阅读时长持续两年半的一个系列,前两册看的是中文版,后两册看的是英文版。原作写得简洁有力,译文也很漂亮恰当,两种语言都推荐。系列里的反转很多,多看了也就习惯了;女主角摩根的情感特别飘忽,看久了甚至让人感觉到烦躁,可以说真得“却道故人心易变”的真谛了。

从传说改写的角度来讲,我觉得本卷里写得最漂亮、和传奇结合得最好的段落应该是梅林中计。“梅林”在这个系列中被设定为祭司长(阿瓦隆的角度)和谏议官(卡美洛的角度)的称号,传说里时而自相矛盾的梅林事迹因此得以区分。年老的德鲁伊祭司塔列辛是伊格莱恩的父亲,是帮助她和乌瑟结为夫妻的魔法师,哪怕在基督教的国度里也作为智者深受敬重;他的继任者凯文是当代技艺最高超的吟游诗人,相貌却如同钟楼怪人一般丑陋。

凯文和摩根从系列第二部开始就是我站得非常热烈的一对 CP,只可惜凯文将摩根看作残缺生命中的光,摩根只将他当作一时的支持和慰藉。由于对阿瓦隆的未来意见不合,两人以最为苦涩的方式分道扬镳,在第四部甚至到了摩根不得不将其置之于死地的地步。摩根将妮缪作为复仇的工具无疑是残忍的,正如薇薇安在摩根少年时将她作为让阿瓦隆和俗世结合的工具;摩根的一丝怜悯之心只不过在于提前告诉妮缪此行的目的,好让她把持住本心。与丁尼生的《梅林和薇薇安》相比,本系列的“梅林中计”段落要温柔、合乎人情、也不可思议很多了。对妮缪的终结的刻画非常让人想起奥菲莉亚和夏洛的贵女(本系列中恰好没有这个故事)。

写这段的时候复习了一下丁尼生,发现“梅林被囚禁在空心橡树中”这个概念已经非常明确了。当年看到“橡树之囚”这个标题时一脸懵逼不知道指的是谁的我宛如一个傻子…… 


#2018年6月


以下三篇属于同一系列,按照阅读顺序标号但是笔记写在一起。

(三十五)KJ Charles, A Fashionable Indulgence (Society of Gentleman 1.0)

打分4.5/5。

回国的时候在机场打开不知何时买的 A Fashionable Indulgence ,接着倒时差的时候凌晨五点一口气看完了。窈窕淑男的剧情框架不算新颖,但节奏张弛有度,人物形象也有意思—— 在感情上一度拘谨保守的 Julius 每次说 my dear boy 的时候我心都化了,看 Silas 老大哥 酣畅淋漓地把 Harry 骂到醍醐灌顶也让人浑身舒爽。剧情跑得相当快丝毫不拖泥带水,摄政风的文字非常有味道——不过边看边觉得这样的语言风格用倾向“同化”的翻译来呈现一定很难,光翻译一个 blast 就担心保持不了风味。

脑海中全程保持古典拉丁发音,Julius 始终念的是“尤利乌斯”而不是正常英文发音的“朱利叶斯”……


(四十)KJ Charles, A Seditious Affair (Society of Gentleman 2.0)

打分4.5/5。

刚翻开的时候非常担心这本书会换一个角度把上一本的情节重新讲一遍,所幸全书虽然以 Dom 和 Silas 的周三约会为主线,情节倒并不拖沓,不仅不拖沓反而干脆利落非常刺激。社会风俗描绘上面,本书把相当的篇幅放在了社会中下层人物身上,并且塑造了好些不落俗套、富有个性、丰满深刻的人物形象,给阅读增加了很多乐趣,也充分展示了标题 Soceity 的“社会”涵义。

扣半分是因为我对 CP 不是很有感觉……


(四十一)KJ Charles, A Gentleman’s Position (Society of Gentleman 3.0)

打分4.5/5。

虽然我对 CP 人设不是特别有感觉,但本书的亮点使它值得这个分数。前三分之一的 sex tension 非常有感觉,有三分之二跑剧情也走心刺激。在一众摄政古风文中,本系列能鹤立鸡群,靠的就是 society (社团,也就是 Ricardians 这个小团体)这个核心概念!在一个强调完美礼仪和作派的世界里,信任、真诚、理智难能可贵又总是闪光。

本部还有一个很好玩的地方是,经过了三部曲的洗礼,小团体中每个人对其他角色的看法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些看法本身也挺值得玩味的。从 The Ruin of Gabriel Ashleigh 开始我就非常喜欢 Ash 这个人物;虽然除 Francis 之外差不多所有人都用 idiotic 来评价他,但他除了做事比较不经思考之外真的是一个非常令人快活的、有着金子般的心的存在啊……假使有这样一个朋友,人的生活中会多出不少阳光,也无怪乎他这个人 all the Ricardians are very fond of。


以下四篇属于同一系列。我想要向全世界安利但是一到说它的好的时候就语无伦次,因此先留空。

(三十六)KJ Charles, The Magpie Lord (A Charm of Magpies 1.0)

(三十七)KJ Charles, A Case of Possession (A Charm of Magpies 2.0)

(三十八)KJ Charles, The Flight of Magpies (A Charm of Magpies 3.0)

(三十九)KJ Charles, Jackdaw (A Charm of Magpies World)


(四十二)张辰亮:《海错图笔记》

本月硕果仅存的非言情读物。一放假就是醉生梦死。

对于我这般宁波人来说看这本书是很快乐的体验。龟足、大黄鱼、马鲛、龙头鱼、带鱼、海蜇、乌鱼蛋、花蛤都是非常熟悉的名字,且家乡菜式时常被 cue 很让人开心。作者的探究精神也是很值得赞赏的——延续博物一贯的“能好怎”精神,所有提及的海鲜哪怕长相再令人作呕作者都敬业地吃过了。书里记述的一些调研访问的细节让人既觉得亲切又很佩服。


(四十三)Joanna Chambers, The Lady's Secret

英言。打分 4/5,各方面都算比较过得去的作品,虽然作者关于女主角“我只属于我自己”方面的说教好像有点过头了。

应该算是《第十二夜》paro 。虽然探索美亚一番后我发现女扮男装梗在英言中和中言一样泛滥(也许英言中的泛滥正是因为第十二夜的广为人知,就像中国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样),但本文和莎翁原著一样 LGBT 四个方向全部齐全,张冠李戴得亲切明亮(?),诚为一绝了。作者在把《第十二夜》的情节逻辑合理化(比如 Viola 为啥别的不干去做公爵的仆人,专注追求 Olivia 的 Orsino 公爵在结尾又是如何爱上 Viola 的)方面可谓不遗余力,因此作为一本流水线化的言情读起来不大费劲,也不侮辱智商。

女主角的职业是戏院幕后工作,但是全书对此着墨很少,也缺乏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来渲染气氛,可以说是一个遗憾吧。


(四十四)Joanna Chambers, Unnatural

打分 3.5/5,半分给男主之一的职业博物学家(但看的时候很奇怪一点也不激动),半分给两位男主很有意思的姐姐姐夫们。

看这种全篇纠结纯恋爱故事真是让我耐心告罄了。

剧情上同一 CP 双线并行,过去线讲述 Iain 和 James 两位竹马感情如何发展变质吵架和好再吵架,现在线是再度和好的尝试。两个人的关系当中 Iain 实际上长期占据着主动权,但他偏偏是个相当拧巴有心结的人,一方面习惯了生活在保护壳下以男子气概获得父亲的肯定,因此在友情和爱情当中退缩游移,另一方面面对 James 的时候又总把持不住,每当关系有所进展就想大踏步后退。虽然作者对于他的心理描写相当充分,从 Iain 的行动来看说渣真的不冤。看完这篇我觉得同样是在童年阴影中长大 KJ 喜鹊系列的鹤老爷扼住命运咽喉的潇洒心态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从主要来自阅读作者两本 BG 的经验来看(过去半年家住 Lauriston 附近的人看启蒙三部曲总有喉头一噎的感觉) Joanna Chambers 在长篇里特别喜欢用天人交战欲说还休的内心戏铺陈剧情,没奈何我更吃 Introducing Mr Winterbourne 那种万物瞬间璀璨光明的天雷地火(这个短篇真是我心白月光!);此外对通俗文学刺激剧情流爱好者如我来说,短篇全程恋爱可以怡情,长篇吵架和好实在太容易审美疲劳。

写作技巧方面,本文虽然和 KJ 的绅士系列关注同一时期和相近的群体,但时代风貌和社会生态上的描写还差点意思,伦敦的场合尤其相当苍白,乡村部分倒颇有奥斯汀风味。


(四十五)KJ Charles, The Secret Casebook of Simon Feximal

GR 上面搜这个系列能找到两个版本:自带编号的第一案 The Caldwell Ghost、第二案 Butterflies 以及和 Jordan L. Hawk 的 Weybourne & Griffin Series crossover 的 Remnant;此外是与系列同名的短篇集/单元剧/长篇小说,不收录 Remnant。我先看了独立的三个故事,接着买了全书。

总的来说这是我超喜欢的一个系列,不仅仅是因为作者利落而富有感染力的文笔、以小见大的社会生态勾勒、编织出众的故事,还因为它凭借独特的趣味在前后时代的爱伦·坡、柯南道尔、阿婆、加斯东·勒鲁、莫里斯·勒布朗甚至王尔德(道连格雷且不说《坎特维尔的幽灵》可是我最喜欢的超自然悬疑故事!)的夹击下显得毫不庸俗。体裁上比较微妙:说是《冒险史》式的短篇集,篇与篇之间的联系实在是太紧密了;说是长篇,每一个章节都有自己的主线和逻辑。我个人觉得归结为单元剧最好,且就是大家熟悉的英美侦探剧的叙事模式。硬要说一本体裁近似的书,大概是梦枕貘《阴阳师》第三部的感觉。

世纪之交的年纪相近的侦探+助手的双人侦探故事,不被笼罩在福尔摩斯和华生的阴影之下简直是太难了。Weybourne & Griffin 本系列虽然从故事背景到主角职业都很有美国风味,但相处方式无疑带着那么一点点福尔摩斯痕迹;跳着看了 Jordan L. Hawk 的几个长篇我已经觉得蛮疲惫,收录进 Another Place in Time 的短篇更是一开头就弥漫着让人不忍直视的《冒险史》气息。但是 KJ 的故事完全不是这样:Caldwell 的回忆录,相比起华生医生的笔记来说,对时代的变换有着更敏感的洞察,各种小小的关于时代变迁的提示遍布各个章节(例如 Butterflies 提到“肯辛顿在建的博物馆”,实际上就是现在的 Natural History Museum),更不用说最后的一章 Turn of the Century。

全系列里我最喜欢的故事是 Cakes and Ale:我一贯心水的“生机勃勃还带点淘气的大宅探险”(代表是《坎特维尔的幽灵》和 The Magpie Lord,没有生机的大宅探险那就是《鄂榭府的崩溃》了)、各有心结的双主角、有趣的配角和奇妙的暖融融的居家感。第二喜欢的是Butterflies:虽然它算是一个冬天的故事,却意外有点明媚的味道,让人想起 BBC 新改编(得阿婆自己大概都不认识)的 Tommy & Tuppence 剧集;主角间情感上的互动同样超赞,结尾荒谬又发人深省。

最后说一下意外之喜 Remnant :来自英国的一对和美国的一对都到了 established relationship 的阶段,用旁人的眼光去观察他们的关系比窥视他们的心理活动更有意思(我觉得 Weybourne & Griffin 系列的心理戏其实非常无趣冗长,反观 KJ 则是拳拳到肉毫无闲笔)。Griffin 和 Robert 的火花也让整个故事充满了意外的诙谐和情感的交流。再有加分项,就是这个故事所涉及的地点都非常有意思:大英博物馆、臭名昭著的俱乐部和约翰·索恩爵士博物馆(尽管 Weybourne 因为专攻埃及学狠狠吐槽了索恩博物馆的无序并夸奖了大英的设计和布展,与此同时我恰好是深度大英黑而非常喜欢索恩)。最后一个加分项是关于埃及学家、古典历史学者和比较语文学家的差别的讨论,一方面展现出英美学术界在这方面的一些特征,另一方面从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扭曲失真角度很巧妙地展现了时代风貌。

总而言之,这个系列给我带来了最近难得的快乐阅读体验,推荐。


(四十六)Cat Sebastian, The Ruin of A Rake

打分3.5/5。

Ruin (失足?)作为主题在摄政古风文里还挺受欢迎的,但相比 The Lady’s Secret 和 The Ruin of Gabriel Ashleigh 这本书扣题扣得不是太明显,毕竟 Lord Coutenay 出场的时候就已经是浪荡子堕落人士典范,没有什么“足”好继续失了;相反这还是一个他在 Julian 帮助下在社会上立稳脚跟的故事。不过性格上来说,他属于非常 smitten 的类型而且以 spurned love 自居(咳其实主角双方都抱有这样的心态),用上这个词好像也没毛病。Courtenay的人设是紧接着上一部下来的(上一部里他的短暂出场我就很喜欢了!),在这一部里有了深度,而且丝毫不OOC。在一众霸总类型的勋爵男主中他的形象还是很出彩的。

Julian 的人设我觉得有那么一点杰克苏:完美绅士、万贯家财继承人、理财天才、神枪手、因为疟疾而身体虚弱、业余畅销惊悚小说家加上吸猫体质,老实说我有那么一点点雷。

文笔方面 Cat Sebastian 行文比较白开水,无大波澜也看不大出高潮,结尾尤其生硬。多对 CP 串起松散系列,因此也明显少了 KJ 绅士系列笔下那种 society 的感觉,无论是大的社会背景刻画还是小团体的内部接触都比较欠缺。各个社交的场合实在写得很飘很局促,仿佛作者功课没做够。

不过对这本书来说封面实在是大大加分项,模特颜好还符合人设、姿势优雅和谐里带着点张力,在一众英耽封面里简直鹤立鸡群。用多绿坏的话来说,虽然有“一种P图痕迹过于外露的感觉”,但是“两个侧脸都很美”。这要感谢“两个无限接近99.99999分的鼻子”。


评论(7)
热度(35)

© 未竟堂乱谈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