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过去两个月看的一点书

大部分是自我放松来看的小说,正经要看的课本一手二手文献就没有一个能逐字逐句看完的(当然也都很厚),所以这里都没有。除此之外还看了大量打发时间的同人……不提了。

之所以是这些篇目而不是别的书,来自于和 @多绿坏 的一个约定,所以这篇当然也献给她。

老实说,相隔两地的两个人,看同一本书,定期进行交流,在实践中其实是很困难的事。


#2018年1月

(一)(英)西蒙·安纳德:《候场》(The Half:Photographs of Actors Preparing for the Stage),茅越宁译,新星出版社,2017年

从装帧和内容来说,对得起188还无论如何都不打折的价钱。

有很多我能感知到的会心一笑或者被俘获的瞬间,但是还是有很多因为对剧目和演员缺乏熟悉而感到茫然无措。也许入坑的时候总需要一个喋喋不休的解说者和引导者是有道理的。

希望以后对英国戏剧的了解增加的时候再去重温它,能得到更多新的东西。


(二)(波兰)显克微支:《你往何处去》

看了挺久的了。可以说,这本书伴随我度过 了很多很多个艺园吃不加辣麻辣烫的中午,最后在飞机上看完了。

开头惊艳,中间部分沉闷而焦虑,结尾动人心魄。

看完整本书,发现自己最喜欢风雅裁判官佩特洛尼乌斯;虽然以皇帝作为自己存活的基础,却暗自把能掌控的东西握在手中。他比谁都看得更清楚,也比谁都不在乎。他或者仿佛就是为了美的东西,为了享乐,但这享乐又是在一种全然清醒的心态下的,想想真是妙不可言。


(三)聂鲁达:《二十首情诗和绝望的歌》

在飞机上因为头痛所以看了一点诗歌。

这一版翻译并不好。中译部分是简单的意象堆砌,却忽视了意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点从标题对于“一首”这个修饰成分的省略就可以看出来。“二十首”和“一首”,“情”和“绝望”,“诗”和“歌”原本就是相互对应的,删去“一首”,不可避免地带来歧义。         

就诗本身的风格来说,我不是很吃聂鲁达。炽热的紧实的白色的肥沃的肉体说实在的还是不归我的欣赏水平吧。


(四)显克微支:《十字军骑士》

老实说剧情和情感上,这一部是远远比不上《你往何处去》的。男主身上哗哗的光环一路开挂过去就是了。里面对于天主教的很多论辩倒是比《你往何处去》有意思多了。结构上,前半部分总觉得有借鉴和改写《艾凡赫》,后半部分则让人想起《战争与和平》,虽然我觉得这种相似性的原因可能是两位作者共同的直男心理……

我最喜欢的角色:德·劳许!虽然出场不多但是性格特别可爱,也是一个真诚高尚的人。

最被感动的角色:尤仑德。

觉得塑造最成功的形象:玛兹科。


#2018年2月

(五)简·奥斯汀:《劝导》

安妮灵慧过人又善解人意,实在可以算是奥斯汀笔下性格最好、处世最明智的女孩子之一。从根子上来说,她其实是个执拗的人呀。

感情线上铺写极其含蓄,由于强烈的视角限制几乎可以说是第一人称,但就整部作品来说,作者对于每一个角色饶有兴致的观察、描述和评判才是最妙的妙笔。


(六)勒瑰恩:《世界诞生之日》

总的来说,是非常有想象力,切入点也很独到的科幻作品。每一个星球、每一种文明都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实验。下面单说说其中的几篇。

第一篇《成年于卡亥德》:

勒瑰恩奶奶真的太厉害了。ABO设定跟本篇比起来可以说想象力深受限制。更难得的是全篇充满光明灿烂坦然自信的感觉,非常美。

顺便勒瑰恩对于少女蜕变成人的题材似乎特别偏爱,本篇可以和地海的第二卷和第五卷对照来看(虽然CP脑如我最喜欢的还是第四卷……)。

第二篇《赛亟黎星情事》:

最早看这个故事(实际上可以看作四个连缀起来的小短篇)的时候,觉得勒瑰恩奶奶笔下的伊库盟之外的宇宙真是迷人又可怕;翻书页的时候既心存悸动,又惴惴不安。只有这次细细地读了之后,才发现这个世界的温柔和广袤。贯穿故事线和独特的性别与社会结构的是星际之间的交往,视角里杂糅着对“他者”的审视和接纳。用更包容的视角去看待这个故事,会获得更愉快的阅读体验。

本篇的第三部分让人想起《玉堂春》,第四部分又想起娜拉。第四部分中对于两性特质、刻板印象、自由等等主题的探讨巧妙而幽默,是我眼中本篇技巧上最出色的一节。

第三篇《别无选择之爱》:

很好读的小故事,像泥流一样尾曲完全不所不包,故事线则让人异常疑惑又豁然开朗。与其说是婚俗的讨论,不如说是探讨了主动或者被动的接纳或适应。

第四篇《荒山之道》:

处处显示出映射现实却又与现实针锋相对的那种有趣,很多时候又让人想起十日谈或者玛丽德法兰西的传奇故事。一个以双性恋情和婚姻为常态而单一异性恋情为异端的国度呀,有意思。

第七篇《世界诞生之日》:

有股奇特的亚洲氛围。往好里说,神宫的结构令人回想起《空色勾玉》,但往坏里说,女主这个“上神唯一的女儿,未来也将成为上神”的玛丽苏设定,实在是让人想起中式仙侠烂梗。

第八篇《逝乐园》:

非常有趣的设定。飞船上的“中间世代”的生活,看《星际穿越》和《瓦力》的时候也曾经想过。在一个严格规划的、形成自身宗族的物质极大丰富的封闭空间内世代生活,对于人类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脑洞有趣,但我不是特别喜欢“后世历史学家”的叙述方式。不过也许这种稳定的平淡正是作者所想要营造出的效果吧。


(七)安吉拉·卡特:《焚舟纪·烟火》严韵译,下同

卡特风格初体验。薄薄的小书,算是一碟开胃菜。

很多故事都很短小,给读者似在漂浮的感觉,没有起始和终点。我的感觉是这个系列中至少有很多篇是为了人的感官体验而创作的。

最喜欢也印象最深刻的是《紫女士之爱》。


(八)安吉拉·卡特:《焚舟纪·染血之室与其他故事》

我本人非常喜欢故事新编的理念,可能是来源于对AU的爱好。这个小集子里的文章调子愉快而甜蜜,几乎篇篇都很讨我喜欢。

本书选择的故事原型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带着变形、爱和恐怖的经典童话故事。改写很犀利,对于角色并不怎么留情面,但想象也着实是很瑰丽,大概是我小时候还不知道世界上有爱情小说这回事的时候对童话的终极想象。最喜欢的是《穿靴猫》和《爱之宅的女主人》。


(九)安吉拉·卡特:《焚舟纪·黑色维纳斯》

作者转型的试验,但是并没有怎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但这一部的笔调和文采还是非常令人欣赏的。要我说的话,这一集很有马戏团的感觉。

最喜欢的是《大屠杀圣母》和《厨房的小孩》,还是因为那种直击人心的令人心碎的幽默。


(十)凯特·莫顿:《雾中回忆》

文笔如白开水一般平淡,情感上也不能打动人。唯一支撑我看完的可能是文中层出不穷的悬念,不过我更愿意将其称之为“吊胃口”,而观察这些悬念被设置和破解并不是那么令人愉快的。

近似题材的作品里,《故园风雨后》和《赎罪》能甩它十条街。

推文给我的姑娘基本同意以上观点,但认为这个故事很适合拍成电影;对此我保留意见。


看到这里的读者非常感谢你们的不离不弃。

近期的计划是写一篇长长的关于伦敦冷门景点和各种tour的游记。

评论(8)
热度(41)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未竟堂乱谈 | Powered by LOFTER